【来源】: | 2020-03-17
为防控境外输入病例,北京市在新国展设立机场入境人员专门集散点。经机场检疫后未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的低风险人群在此临时集散,再由相关省(区、市)和本市各区接转旅客。
记者获悉,北京团市委、顺义区、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志愿者到T3航站楼和新国展进行现场服务,其中18名是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“95后”学生,他们提供翻译等服务,协助外籍来京人员分流转送工作。
志愿者协助外籍入境人员登记。
英日韩语志愿者团队半天集结上岗
“我是3月9日晚上接到通知的,由于目前尚未开学返校,学校向在京同学发出‘志愿者紧急招募令’,仅仅两个小时,首批覆盖英语、日语、韩语的多语种志愿者就集结完毕,做好了开赴一线的准备。”北二外带队教师刘睿基说。
此次集散点征用的W4、E4馆,位于新国展最北端,集散点实行全封闭管理。经过线上培训后,首批12名同学3月10日中午上岗。当天14点左右,集散点迎来第一批转运人员。“志愿者都是北京孩子,其中不少是学生干部和党员,大多有志愿服务经历。大家很快克服了紧张感,投入紧张有序的工作中。我们要求同学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,配合解决一些问题。”
团队每天拿到航班入境计划表,按照语言分组排班,轮流上岗,保证志愿者有充足的休息,以良好的状态上岗。除了翻译工作,在等待航班抵达过程中,同学们还协助工作人员分发物资、整理资料。
目前,师生服务力量已经增加至20人,学校正在招募4名意大利语志愿者。
志愿者在防护服上写下姓名和服务语种。
协助韩国入境人员翻译寻找行李
亚洲学院研一学生黄楠23岁,是二外“95后”志愿者团队中最“年长”的一位。过去几年间,她在不少中韩交流活动中担任过韩语志愿者。“以前是出于兴趣爱好,这次是感觉疫情防控需要我们,所以更有使命感,希望可以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。”
以往都是在电视中看到医护人员“全副武装”,平生第一次穿上防护服,把自己名字和“韩语翻译”写在防护服上的那一刻,黄楠真正感觉到这次志愿经历的“严肃紧张”。“那时候就告诉自己,要用更加认真的态度服务,使工作更加顺畅、严谨”。
作为工作人员和入境人员的翻译,黄楠帮助询问客人目的地区域、在北京停留多久等信息。上岗的第一天,她就遇到了“特殊情况”:一位韩国女子带着女儿到达集散点后,发现部分行李可能落在了机场。
“由于这位客人一句中文也不会说,当时比较着急。”黄楠马上对接工作人员,帮助双方翻译。“最终,工作人员表示找到行李后,这位女子不需要来机场取,可以帮她送到家里,同时还安排车辆送她回家。这位乘客非常欣慰。”
已经工作了4天,黄楠已经逐渐习惯了防护服和护目镜,“但是佩戴N95口罩长达7小时还是会略有不适,由此我们也更加理解医务人员的艰辛。”她说,希望中国和韩国都能尽快渡过难关,“期待着大家早日摘下口罩,看到北京志愿者亲切笑容的那一天。”
志愿者在为外籍入境人员进行翻译。
注重细节 帮旅客写中文地址卡片
王东浩是名“00后”,他大一就过了英语六级,此次担任英语翻译志愿者。“我一直关注着北京疫情情况,最近几天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增多,特别希望能为防控工作尽一点力。”
他第一天“当班”时,在下午一点半上岗后,他发现国际航班较多,对英语志愿者需求量增大,干脆申请继续值晚班,直到半夜12点半才回到驻地。
特殊时期,王东浩在服务中倾注了更多关怀。在协助驻京办为旅客预订酒店时,他会耐心安抚旅客的情绪。“我也会设身处地想象,如果我在异地语言不通时可能遇到的情况。”一位南非游客当天要从北京乘坐统一专车到沈阳,考虑到游客不会说中文,不能表达在哪里下车,他特意将游客目的地的中文地址写在卡片上,方便游客告诉司机。
目前,大学正在进行网上授课。为了学业和志愿服务“两不误”,王东浩让同学帮他录屏,在志愿服务休息的时候再补课。
浏览量: